航拍长武县洪家镇司家河村的千亩麒麟西瓜种植示范产业园。 本报通讯员 兰丹摄
本报记者 吴莎莎 通讯员 崔鑫 兰丹
近年来,长武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着力发展富民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加快建设农业强县,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资料图)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长武县洪家镇司家河村的千亩麒麟西瓜种植示范产业园,只见3000座设施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开来。大棚内,满眼翠绿间,圆滚滚的麒麟西瓜在瓜秧间若隐若现,工人正忙着采摘,一派繁忙的景象。
司家河村位于泾河沿岸,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让千亩麒麟西瓜种植项目“一炮而红”。今年年初,洪家镇通过引商、选商等营商措施,引进甘肃陇上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投资1624万元建设了3000座设施大棚种植麒麟西瓜,带动180户630名群众增收,实现了企业壮大、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麒麟西瓜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很受消费者青睐。现在,村民既能拿到土地流转金,又能到种植园务工,离家近还不耽误家里的营生。”望着已经开园的瓜棚,司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胡军校难掩喜悦。
近年来,长武县紧紧围绕兴产业、促就业、带民富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长短结合、种养相融”的多元化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如今,洪家镇麒麟西瓜、籽葫芦,彭公镇麒麟西瓜、沙土红薯,巨家镇吊干杏、羊肚菌,丁家镇、昭仁街道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亭口镇碾子坡现代产业园、相公镇胡家河村循环农业示范园等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为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增收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数字引领苹果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长武县“5G+”智慧果园,一面屏、一张网就清晰反映了果园的气象因素、土壤墒情、病虫害、苹果长势、氮磷钾百分比等信息,每一个监控区域都可动态监测果树的长势。智慧农业平台根据采集数据自动分析,切实提高了种植管理水平,减少了施肥、施药频次。
“我们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资金,建设‘长武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在亭口镇、枣园镇建设控制中心,为产业园区提供环境监测、气象监测、雷电冰雹预警、霜冻预警、虫情预警、产品溯源、科学种植视频分发等服务。”长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冯锐说。
近年来,长武县坚持“培优苗木供应链、壮大基地生产链、优化加工流通链、延伸品牌价值链”工作思路,每年财政列支3000万元,持续探索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改造,通过培育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增强融合度,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积极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旅游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十里铺村越来越美,越来越好了。自从认领了地,一到周末,孩子就要过来玩。”8月13日,在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QQ农场,来自长武县城的曹晨妮带着孩子在租种的小农场里,一边收拾着自己种的西红柿,一边乐呵呵地说。
十里铺村地处陕甘交界处,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由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十里铺村窑洞文化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近年来,该村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窑洞村落为建筑特色,将农业生产与农事体验相结合,建设窑洞记忆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打造可认养自种的QQ农场,让孩子和家长共赴一场“田园之约”。
近年来,长武县找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以文为魂、以旅为媒,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大力发展休闲采摘、精品民宿、农耕体验、观光度假、亲子游乐等新业态,建成了十里铺村、槐庄村、宇家山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特色乡村,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家乐产业发展,用乡村旅游的“金钥匙”打开了一扇乡村振兴的“机遇之门”。
标签: